在工业自动化的浪潮中,伺服系统作为精密控制的核心部件,如同工业设备的“神经中枢”,决定着机械运动的精度与效率。从电子制造的精密装配到机器人的灵活动作,从机床的精准切削到包装机械的高速运转,伺服系统的身影无处不在。2025年,中国通用伺服市场正经历从调整到复苏的关键转折,国产替代浪潮与产业升级需求交织,推动市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。
近年来,中国通用伺服市场经历了一段波动期。2020年至2023年,受消费市场低迷、部分传统产业向东南亚转移以及海外贸易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,市场规模呈现下滑态势,从2020年的187.59亿元降至2023年的224.97亿元。
不过,2025年成为市场复苏的“转折点”。随着国内“两新”政策(以旧换新、新兴产业扶持)拉动内需,叠加“中企产业出海”和“国产自动化设备走出去”的双重驱动,内外需共同发力,市场需求逐步回暖。数据显示,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241.09亿元,2026年、2027年将持续增长,复合增长率预计达8.5%。值得注意的是,伺服核心下游行业对美出口依赖度较低,仅纺织、造纸等少数行业受关税影响,直接出口美国的份额极小,这为市场稳定复苏提供了支撑。
从产品类型看,中国通用伺服市场呈现“中小型为主、大型追赶”的格局。2024年,市场规模约212.6亿元,其中小型伺服(≤1KW)占比43%,中型伺服(1KW~5KW)占比34%,两者合计达77%,是市场的主流产品。
中小型伺服的国产化进程尤为显著。汇川、台达等国产品牌凭借性价比优势和快速响应能力,在电子制造、小型机床、包装机械等领域快速替代外资品牌,市场份额持续扩大。面对这一趋势,外资品牌纷纷调整策略:西门子推出本地化经济型产品S200/S200B系列,三菱成立中国本土第二品牌“菱领”,松下设立苏州研发中心专攻中国市场需求,试图通过本土化降本应对竞争。
相比之下,大型伺服(5KW)市场仍由外资主导。安川、西门子、博世力士乐等品牌凭借技术积累,在大型机床、高端印刷、橡胶机械等重载场景占据优势,且多数产品依赖海外进口。不过,国产厂商已开始加速布局,汇川、禾川等企业通过技术攻关,逐步向大型伺服市场渗透,打破外资垄断的序幕已然拉开。
伺服市场的区域分布与工业产业集群高度契合。2024年,华东地区以30%的市场占比位居第一,长三角的上海、江苏、浙江等地聚集了机床、汽车制造、机器人、电子设备等产业,对伺服系统需求旺盛;华南地区紧随其后,占比24%,珠三角作为全球3C电子产业核心,60%以上的3C产能集中于此,SMT贴片、激光切割等环节对高精度伺服的需求尤为突出。
此外,西南地区近年受光伏产业发展带动,伺服需求曾快速增长,2024年虽因行业产能过剩略有下滑,但长期来看,随着新能源产业布局深化,仍具备增长潜力。华北、华中地区则依托传统制造业升级,维持稳定需求。
伺服市场的下游需求呈现“传统行业调整、新兴领域爆发”的分化态势。2024年,机床行业以18.1%的占比位居应用榜首,受“以旧换新”政策拉动,传统机床设备升级需求释放,带动伺服系统采购增长。电子制造行业紧随其后,占比14.7%,在“中企出海”和技术升级推动下,成为最早复苏的领域之一。
最引人注目的是机器人行业,尽管2024年占比8.6%,但增速高达15%。随着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0%,伺服作为机器人的“关节驱动”核心,需求持续攀升,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机器人厂商为降低成本,自主研发伺服的比例有所上升,对外购伺服的依赖度下降。
相比之下,部分行业面临调整:锂电池行业受产能过剩影响,伺服需求下滑14%,预计2025年细分场景需求将逐步回暖;光伏行业受政策不确定性和产能过剩冲击,需求降幅达50%,调整周期可能持续至2025年。
中国通用伺服市场的竞争格局正经历“国产崛起、外资调整”的深刻变革。2024年,国产品牌市场份额已达57%,较2020年增长20个百分点,国产替代成效显著。其中,汇川以26.7%的整体市场占比遥遥领先,在国产市场中更是占据47%的份额,其优势源于对新兴产业的快速布局——在光伏、锂电等行业的伺服应用占比达30%-40%,同时通过“借船出海”拓展海外市场。
国产品牌的崛起不仅依靠价格优势,更在于技术突破。雷赛智能自主研发的27位超高精度编码器量产,性能比肩国际同类产品;伟创电气实现功率范围全覆盖,支持多种总线协议,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。
外资品牌则面临份额收缩压力。日系品牌2020年市场占比超50%,2024年已降至28%,三菱、安川等龙头被国产替代明显,仅在机床、半导体等精密制造领域维持技术壁垒。欧美品牌聚焦高端市场,西门子以52%的份额主导欧美品牌阵营,通过本地化生产S120系列降低成本,但整体市场占比仍呈下滑趋势,2024年为15%。
伺服市场的销售模式以分销为主,2024年分销占比67.8%,通过代理商、系统集成商等渠道触达客户。不过,这一格局正随国产厂商崛起发生变化:早期外资品牌依赖分销(比例超90%),而国产品牌更倾向直销,2020年后国产份额提升带动直销占比升至32.2%。
近年来,国产厂商开始重视分销网络建设,汇川的分销比例已超90%,通过“一般代理商+系统集成商+物流型代理商”的多层次渠道,快速覆盖中小客户。代理商也从单纯的“销售中介”向“技术服务商”转型,多数具备系统集成和技术支持能力,推动伺服产品从“设备配套”向“整体解决方案”升级。
展望2025-2027年,中国通用伺服市场将围绕两大主线发展:一是技术向高端化突破,高精度、高响应、智能化伺服将成为竞争焦点,以满足半导体制造、增材制造、新能源汽车柔性产线等高端场景需求;二是全球化布局提速,国产品牌将跟随中企出海步伐,在东南亚、南亚等新兴市场拓展份额,同时外资品牌进一步深化本土化,形成“全球竞争、本地服务”的格局。
从行业发展看,机器人、半导体制造、增材制造等领域将保持高增长,成为拉动伺服需求的核心动力;而传统行业则通过设备升级释放替换需求,推动市场持续扩容。中国通用伺服市场,正从“规模扩张”迈向“质量提升”,在国产替代与全球竞争中,书写工业自动化的新篇章。米乐登录入口米乐登录入口
本文由:米乐M6,米乐官方网站,米乐登录入口提供